
如何認識一座城市?
其實,觀察一座城市的方法有很多,例如解讀城市身上所具有的各種標籤。
北京,被外人所熟知莫過於「首都」。
然而,北京在世界級城市中立足的關鍵,也在於雄厚的經濟實力。
去年,北京經濟實現強勁增長,GDP突破4萬億元,躋身世界級城市陣營。
取得這一成績,離不開北京主要產業的大放異彩,醫藥、高端製造等重點產業齊發力。
據工信部消息,第四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將在本月開啟認定工作。作為高端製造業的代名詞的「小巨人」企業,無疑也是重新認識北京的一個視角。

專精特新的重地
近年來,「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培育已經上升到了新的高度。中央到地方出台一系列的重金支持獎補,政策密集部署及資本市場重磅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凸顯。
2021年9月2日,北京證券交易所橫空出世。當時就有觀點認為,這是為北京經濟發展布下的又一顆重要「棋子」,尤其對於北京的金融業,無疑是重大利好。
其實,於北京而言,北交所的重要性遠不限於金融領域。
此前,證監會負責人就「深化新三板改革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答記者問時表示,將統籌協調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布局,推動健全資本市場服務、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全鏈條制度體系,著力打造符合中國國情、有效服務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資本市場專業化發展平台。
這意味著,北交所將成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資本支持新平台。
北交所的定位是大力支持創新型中小企業,特別是專精特新、隱形冠軍企業。金融要助力科技創新,而北京自身擁有數量眾多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其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抹亮色。
在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上,北京更是不可忽視的重鎮。
自2019年,國家工信部已先後發佈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公示名單,總計入圍4922家。最終,工信部認定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共計4762家。
其中,北京共有257家入選,在全國城市中位居前列。
同時,近些年來,「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這一內容也頻繁出現在北京市的一系列文件和會議中。
去年年底,北京市專門印發了《北京市關於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其中明確提出,要加快推動「專精特新」企業梯隊的培育和高質量發展。
為此,北京也制定了具體的發展目標和時間表。具體來看,北京力爭到「十四五」末,實現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00家、市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00家、市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5000家。
在支持政策上,北京也是拿出了真金白銀。除了對項目設備購置、房租、研發投入等分檔予以支持外,也在大力支持中小企業研究成果轉化,提供第一年最高200萬元,第二至三年最高不超過500萬元的資金支持。
除了市級層面在政策和資金方面大力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據新京智庫了解,北京各區也在獎補等方面出台了配套支持措施。

這些區域為何最多
在北京市257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分佈上,有兩個區域值得關注,一個是海淀區,一個是經開區。
目前,位於海淀區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有117家,佔北京全部257家的45.5%,可以說是佔據了半壁江山。
同時,在專利方面,海淀「小巨人」有效發明專利更是居全國地級市(區)之首。
相關機構發佈的《2021「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專利能力和科創力報告》顯示,發明專利量排名前三的區分別是,北京海淀區、深圳南山區、上海浦東新區。
海淀區的這個排名,也與該區上市公司數量多年穩居全國第一分不開。
據了解,截至2021年末,海淀區存量上市公司總數已達248家,上市公司總數連續多年穩居全國地級市區之首。
不難發現,這塊佔地431平方千米的區域,已然成為中國「專精特新」的價值高地。
除了海淀區,北京經開區也是另一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集中孵化區。
據悉,目前經開區擁有38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這一數量在230個國家級經開區中位居第一。
值得關注的是,在「專精特新」企業越來越成為各地科技創新的「關鍵變數」時,如何讓這類企業多起來?北京經開區探索出了一條培育發展的獨特路徑。
那就是,把初創企業當作一粒「金種子」,待初具規模時培育成為「瞪羚」,等到有優勢時,則往專精特新「小巨人」方向發展,直至成為某個行業處於領先地位的「隱形冠軍」,甚至獨角獸企業。
根據經開區的計劃,到2025年底,經開區將實現創新梯隊企業總數較2020年底翻一番,形成具有經開區特色的創新雁陣體系。

「小巨人」的背後
透過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也可以觀察到北京產業結構調整背後轉型升級的邏輯。
近些年來,在疏解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的牽引下,北京相關產業陸續疏解。
相關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北京累計疏解退出一般製造業企業2154家,退出企業主要集中在建材、機械製造與加工、傢具和木製品加工等行業。
這無疑為優化首都功能、減量發展、留白增綠、發展高精尖產業騰出了更多寶貴空間。
而科技含量高、能效水平先進、污染和碳排放低的高精尖產業,也就成了北京產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方向。
在這樣的背景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就承擔著北京產業向「高精尖」方向發展的使命。
對於什麼是「高精尖」產業,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即產業上要做「白菜心」,就是用最少的資源佔用來提高城市產業的運行效率。
為此,2021年8月,北京專門印發了《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高精尖產業發展規劃》,推動產業「換核、強芯、賦智、融合」。
值得關注的是,北京在高精尖產業的空間布局上也按照「一區兩帶多組團」在規劃。
「一區」就是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順義區深入推進創新型產業集群示範區建設,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示範區。
「兩帶多組團」則是打造南北兩個產業聚集帶。即北部推動海淀、昌平、朝陽、順義等區打造研發創新與信息產業帶;南部地區依託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推動丰台、大興、房山等區打造先進智造產業帶。
此外,支持通州區、石景山區以及生態涵養區發揮區域資源優勢,聚焦細分領域打造一批特色鮮明、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組團。
仔細觀察北京高精尖產業的空間布局規劃,可以發現一個鮮明的特點,即郊區將成為這些產業發展的高地。
2021年,北京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到1.6萬億元,佔全市GDP比重為40.4%。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經濟科學出版社發佈的《高精尖產業發展研究》顯示,2020年北京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水平綜合得分90.10,在十大高精尖產業排名第一。
按照北京市的相關規劃,力爭到2025年,實現高精尖產業佔GDP比重30%以上,培育、形成4至5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力求將集成電路、智能網聯汽車、區塊鏈、創新藥等打造成為「北京智造」「北京服務」的新名片。
競爭激蕩、格局重塑。
北京作為中國僅有的兩座GDP4萬億城市之一,發展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是其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隨著產業向高精尖方向發力,首都經濟高質量發展將邁出更堅實的步伐。
撰稿/新京智庫高級研究員 查志遠
編輯/李瀟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