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都被「叫停」8年了,你還在給娃做這項檢查?
原創 茉莉醫生 醫學界兒科頻道
生意人常說「女人和孩子的錢最容易賺」。而打開這篇文章的老母親們應該和我一樣,雖然不認同這句話,但讓老母親們在一件質地高檔的真絲裙和一節孩子校外補課費之間做選擇時,我們都會選擇後者吧!
生了寶寶后,「苦自己不能苦寶寶」是老母親的至理名言。周圍凡是打著和寶寶有關口號的一切吃穿住行的新鮮玩意兒,老母親們也都趨之若鶩。
這不,微量元素檢測也成為了熱門話題。不僅閨蜜為她的寶寶、老公的領導為他的二寶、母上大人為她老姐妹的孫女都來問我。
好吧,言歸正傳,為何專業兒保的茉莉醫生要對這種「微量元素檢測」嗤之以鼻呢?
一、那麼,微量元素具體是啥?
微量元素只是微量營養素的一部分,微量營養素包括礦物質和各種維生素,而礦物質包括常量元素及微量元素。
常量元素(或稱宏量元素),指的是占體重0.01%以上的化學元素,如鎂、鈣、鈉、鉀、硫、磷。
微量元素,指的是占體重0.01%以下且為人體所必需的一些化學元素,如鐵、鋅、銅、碘、硒、錳。
插播一句:
如果有人給您一張寶寶檢查單,寫著微量元素檢測之缺鈣、缺鐵、缺鋅等等,您大可直接給TA個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
我們接著聊以上衛生計生委的官方建議中另一段「按照規定,醫院根據兒童的臨床癥狀,可以開展有針對性的微量元素檢測,但要規範取血技術操作和保存流程,使用的儀器設備應當取得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的批准。」
還有一句沒截屏完整,就是「檢測結果不能作為臨床診斷的依據,只能是參考。」這幾句話怎麼理解呢?
1
檢測方法
取一段寶寶的頭髮作為檢測標本,雖然取樣方便,但頭髮受清潔程度、發質、個體生長發育程度和環境污染等多種因素影響,甚至殘留的洗髮液都會幹擾檢測結果。所以頭髮檢測方式得出的結果臨床價值非常有限,最多也就是能代表某宣和某寶的洗髮水的不同嘛
。
通過寶寶手指取血,在取血過程中會有組織液或外界的同種元素混入,造成結果偏低或樣本污染,臨床價值也有限。
想要比較準確地反映血漿中各元素的含量,只有通過靜脈取血,這種檢測方式的采血過程中干擾因素相對較少。
即使查出來了,也不能確定寶寶是否真的缺某類元素。
因為各種元素在人體內不是均勻分佈的,且大部分的元素在血液中含量很少。所以即使通過抽靜脈血檢測血液中各元素的含量,也不能用來確定寶寶是否真的缺某類元素。比如:
■ 人類身體中的鈣99%存在於骨骼和牙齒中,餘下的1%的鈣常以結合的或遊離的離子狀態存在於軟組織、細胞外液和血液中,這就是醫學上所稱的「混溶鈣池」。其中血鈣在體內的含量還不足1%。
■ 體內的鐵分為儲存鐵和功能鐵。儲存鐵是以鐵蛋白和血鐵黃素兩種形式存在於肝臟、網狀內皮細胞和骨髓中。大多數功能鐵是以血紅素蛋白質的形式存在,如血紅蛋白和肌紅蛋白。
■ 鋅以酶的成分之一存在於人體內,主要分佈在人體所有的組織、器官、體液及分泌物中。大約60%的鋅儲存在肌肉中,30%儲存在骨骼中(在骨骼中的鋅不易被動用),而血液中含量很少,不到總鋅量的0.5%。
■ 在人體內50%~70%的銅分佈在肌肉和骨骼中,20%分佈在肝中,只有5%~10%分佈在血液中(血液中的銅主要分佈在細胞和血漿之間)。
所以說,通過一點點的靜脈血化驗,得出一丟丟的數值,就拿來代表寶寶體內微量元素或常量元素的營養狀況,是不準確且臨床意義不大的喲!
可是老母親們還是擔心的呀!您聽茉莉醫生的,只要保證寶寶每天的正常飲食,完全可以滿足孩子發育的需要。
三、正常飲食的寶寶,不用太擔心!
老母親又要發問了,怎麼算是正常飲食呢?有沒有參照呢?
來了來了,中國營養學會婦幼營養分會2018年修訂和發布了《中國婦幼人群平衡膳食寶塔/嬰兒母乳餵養指南關鍵推薦示意圖》,乾貨在此:
。
親,聽我一句勸,別再花錢給寶寶測微量元素啦,出門右轉商場里,把那件您關注了很久的漂亮裙子買了,穿上在孩子他爸面前轉一圈,愛自己才能愛生活呀!您說是不是呢?
四、那什麼時候才是真的缺微量元素了?
當然,花開生兩面,凡事不絕對,臨床上也的確有相應微量元素缺乏導致的疾病,比如腸病性肢端皮炎。這是一種罕見遺傳性鋅缺乏症,臨床表現為「肢端皮炎、脫髮、腹瀉」三聯症,檢測的鋅含量非常低,補鋅的確可以作為治療手段。
但您也別擔心,臨床上診斷的微量元素缺乏疾病均需由臨床專科醫生在詳細病史評估及體格檢查的基礎上,根據需要分別選擇不同的檢測方法和實驗室指標進一步檢測才能確診的。所以說,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才是萬全之策!
好啦,啰嗦了半天,希望茉莉醫生所寫的文章對各位老母親有所啟發!
我呢,準備把題目再改改,比如「醫生不告訴你的10件事之一」或者「深夜回家他看到老婆幹了這件事……」發到家族群里也讓家人也重視重視,就是不知道會不會被踢出群去……
啊哈哈,您說呢?
參考文獻:
1.兒童微量營養素缺乏防治建議中華兒科雜誌2010年7月第48卷第7期
2.中國營養學會婦幼營養分會網站www.mcnutri.cn
本文首發:醫學界兒科頻道
本文作者:茉莉醫生
責任編輯:李小榮